1. 旅游不僅是為了看“畫”
傳統風景名勝區的規劃和策劃一般只注重靜態的視覺景觀的營造,被動的視覺感知和接受較多,互動、參與性的內容較少。但旅游市場發展到今天,如果我們仍停留在傳統的舊觀念和策劃思路上,單靠恢復、修建靜態景觀是無法滿足現代游客的需求的。另一方面,旅游者的消費需求已進一步成熟,他們已不滿足于“到此一游”的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方式,需要更為豐富、更為生動的、能與自己心靈產生互動的旅游產品。所以說,旅游景區不僅僅是為了讓旅游者看“畫”,更多的是讓游客得到“享受”――享受親身參與的樂趣,享受各種活動帶來的文化情趣,享受無微不至的服務,享受身心放松的愜意。
2. 旅游也不僅是為了聽“戲”
說到打破傳統的靜態景區模式,人們往往就會想到為旅游景區增加演出這樣一招,而在現實中我們也留意到,許多景區都增添了表演內容。誠然,精彩、有特色、與地方文脈相吻合的表演是有吸引力的,能為景區增色不少。但是,很多旅游景區盲目跟風,甚至互相抄襲,完全不考慮地方特色、地方文脈和表演質量,結果是投資不小,質量不高,破壞了旅游景區的整體協調性。有些演出還是收費的,游客看完后大呼上當,不僅沒有為旅游景區添彩,反而壞了景區的名聲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:建設旅游景區不是把景區變成一座戲院,在這座“戲院”里也不是什么“戲”都可以上演,切忌為了表演而表演。但旅游景區又必須“有戲”,這個戲指的是亮點、賣點。一個景區如果沒有亮點和賣點,它是僵死的、沒有靈魂的,旅游者就會感到索然無味。這就是我們一貫認為的,景區一定要有自己的個性,要突顯自己的特色,只有這樣,旅游者才會認可,經營才會“有戲”。
3. 旅游景區——游客的體驗游戲地
如果說旅游要的是一種參與和體驗,那么旅游景區就應該能夠為游客安排一場人盡其才、物盡其用的游戲。旅游是人類生活的另一種方式,是體驗經濟的典型形式。游戲是全方位的體驗,它不能局限于視覺,還應該包括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,乃至所謂的“第六感覺”。好的旅游景區策劃就是為游客策劃一場亦真亦幻的體驗游戲。
4. 旅游景區的構成要素
筆者認為旅游景區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,是人類創造的一種新的藝術綜合體。如果把旅游景區比作人,那么它就應該由靈魂、骨架、血肉、氣質和儀容組成。
靈魂,人的精神所在。沒有靈魂的人是可怕的,沒有靈魂的景區也是死氣沉沉、毫無吸引力可言的。旅游景區的靈魂就是“主題”,有了它,景區內的景觀、設施、活動才能有機串聯交相輝映,景區才能靈動多彩。
骨架,人軀體的支撐基礎。對旅游景區策劃來說,確定景區的功能定位就是為景區搭建基本骨架。這里需要身強力壯的小伙兒還是裊娜多姿的姑娘,就需要策劃者在對市場有準確把握的基礎上搭好這個基本的架子。
血肉,人鮮活、有質感的保障。皮包骨的人不好看,沒有血肉的景區也不會吸引人。這里的血肉就是人性化的項目設計,用具體的項目讓游客感到,景區不是隔膜的、不是冷冰冰的,而是溫暖鮮活的。
氣質,這是對人和景區更高的要求。意境就是我們要賦予景區的氣質。或恬淡幽靜,或熱情奔放,在潛移默化間產生對游客的吸引力。
儀容。俗話說,人靠衣裝馬靠鞍,恰當的服飾、儀容能夠為我們錦上添花。具體到旅游景區,游人最直觀接觸的是它的景觀設計。所以,得體的景觀也是一個景區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。
微信公眾號
新浪微博